投稿信箱
48317803@qq.com
张力文入选中国好人榜
时间:2017-11-30 17:20:24 点击:

  
  爱因传递更璀璨——92岁的“义工爷爷”、离休老干部张力文事迹
  走进92岁的“义工爷爷”、离休老干部张力文的家,“朴实感”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:墙壁下部刷了一层蓝漆,不少地方都起皮了;老式家具磨损得厉害,衣柜一碰就摇摇晃晃;外壳发黄的一台空调,用花布罩着,张力文说,空调的“脾气”比主人还大,制冷制热总是“慢半拍”,但换掉它需要一笔资金,盘算几次终究舍不得……
  十余平方米的客厅里,旧式组合柜上放着的一台几年前买的彩电最为显眼——这是女儿瞒着老人买的,考虑到收看《新闻联播》时画面的确清晰了许多,张力文虽然心疼,但最终默许了。
  1926年出生的张力文,离休32年来好事做了上万件,捐款捐物30余万元。近年来,他一直担任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(国营五三农场)“爱在农谷志愿服务队”总顾问。这位国内志愿者群体中年龄最大的“义工爷爷”,因其感人事迹被授予“荆楚楷模”荣誉称号,入选中央文明网11月“中国好人”。
  “哪怕每人只捐一元钱,我们中国就有13亿!
  ——寻觅初心,家国情怀萦绕心中
  “只要人间有爱,只要每人都献出一份爱,哪怕每人只捐一元钱,我们中国就有13亿,哪个国家都比不了!”
  这句饱含家国情怀的话语,是张氏标志性的“劝善语”,也是张力文践行善行善举的座右铭。
  寻觅初心,12岁时(1938年)亲历的“宜昌大撤退”让人激荡不已。
  西方军事学家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战著名战役之首。但早在此之前,在距离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,已经发生过一场影响二战格局的大撤退——宜昌大撤退。通过川江航道,大量人员及战时物资由此进入中国的大后方,从而奠定了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胜利基础。为此,宜昌大撤退也被称为“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”。
  “我是‘老武汉’,家里的老幺,2个哥哥、3个姐姐,1938年‘宜昌大撤退’前,父母在武汉经营杂货铺,日本鬼子打来了,街坊邻居结伴踏上逃难路!”
  “人流、物流都在宜昌等待被转运到大后方四川,没地方住,就搭窝棚,我很钦佩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:‘种种方音如鼎沸,俱言上水苦无船。’非常得贴切传神;好不容易上了船,头顶上有侵略者的飞机轰炸,人心惶惶,但是,大家的情感很朴实,尽其所能,互帮互助……”
  在川江恒古奔流中的这段难忘经历,在张力文稚嫩的心灵中,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但抗战胜利返乡后的遭遇,让张力文的心中陷入了深深的迷茫。
  “战火中,父母赖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杂货铺被烧成了白地,国民党政府总是说要安置,但‘只闻楼梯响’,见不到实际行动,父母只能拖着病体,四处打零工养家糊口,当时大家都说,国民党腐败透顶了!”
  1949年7月,张力文考入中原大学,进入戏剧系学习。1年后,主动申请到基层工作,当过文工团员,斗过“矿霸”“工霸”,1952年被抽调到黄石地区《工人报》创刊工作队,任群工组组长,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,“‘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’,很有意义;扎根基层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,很有意义;当然,受组织委派创办五三农场第一所初中、高中,教书育人,很有意义!”张力文,听党指挥,多做实事,能够满足个人心底最深处的“那种价值感”。
  “价值感”的另一种说法稍显正式:家国情怀。期间,也有插曲杂音。文革期间,张力文挨批斗的程度日渐升级,先被赶去放牛,随后下放生产队捡拾牛粪,他一概淡然处之:放牛时构思作品,捡牛粪间隙读书看报。恢复高考后,他日以继夜抓教学质量,心里急啊:(恢复高考后)五三高中第一年考上了“一棵独苗”,第二年考上了两个大学生,到重点班蹲点促学,第三年终于考成了“满天星”(40人的重点班,25人上了大学),‘功成身退’,离休!”
  “只要我活着,就要当一辈子的‘老校长’!”
  ——寻觅善举,“特殊家访”誉满屈家岭
  “最美不过夕阳红”,离休后的张力文仍然心系学生。原因很简单——“走在街上,每个人都在喊我‘老校长’,我有义务为这些学生、为这些学生的下一代做点有意义的事情!”
  在屈家岭管理区,很多人都知道,“老校长”帮扶学生有独特的“法宝”:“特殊家访”。
  一次去买面窝,张力文和摊主、顾客聊天时,听说摊主的女儿、五三高中学生罗丽高考发挥不佳,一家人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。一位顾客介绍,罗丽全家是从四川搬到农场来的,父母均已下岗,每月领一点低保金,靠起早摸黑卖面窝维持生计。
  张力文决定帮罗丽一把,行动的第一步就是“特殊家访”。“首先是访家情,摸准学生家里的实际情况,(帮扶的)钱要用在刀刃上;其次是访情绪,号准学生情绪的脉搏,鼓励开导,共同分析出路;再次是加油鼓劲,传授好的学习方法!”
  在张力文的帮扶下,罗丽选择了复读。为了帮她减轻经济负担,张力文在按月资助的同时,还多次前往民政部门反映情况,争取到了民政部门的扶助,第二年,罗丽考了文科512分,被长江大学日语系录取,圆了大学梦。
  说起“老校长”的“特殊家访”,五三高中教师刘雅琴未语泪先流。
  刘雅琴的父母也是下岗职工,她的文化成绩不算好,但对音乐感兴趣。屈家岭地域较偏,一方面“伯乐”难找,另一方面学习音乐的成本更高。刘雅琴渴望学习音乐,但父母负担不起,也不理解。张力文得知情况后,多次“家访”,最终让刘雅琴的音乐之路顺利起步。
  刘雅琴说,永远不会忘记,“老校长”头顶烈日,带她和同学到邻县高中的音乐专业插班学习的样子;永远不会忘记,“老校长”自费带他们去报考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的情景,“老校长”到学院找教授指导,忘我奔忙……
  屈家岭的居民说,类似“特殊家访”的善行善举,“老校长”做得太多了,在他看来也许算不得什么,但受过他帮助、鼓励的人,一生都难以忘怀。
  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,刘雅琴谢绝了导师的挽留,毅然回到屈家岭,立志让这片音乐贫瘠之地变成沃土。她说:“老校长”的言传身教,让她很受触动,她愿意向“老校长”学习,让孩子的未来多一份选择!
  “穿上了‘红马甲’,就有一份责任!”
  ——“义工爷爷”,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楷模
  家里角落里有一个旧皮箱,放着张力文心目中的宝贝。他说,别人给子女留存款存折,我给他们留些可以当成家风传承下去的东西。
  里面有一份“红本本”,是中央组织部寄来的特殊党费证书。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,张力文多次捐款捐物,后来收到党员带头上缴“特殊党费”的通知后,他用轮椅推着瘫痪的妻子来到管理区老年党支部,一次性缴纳了5000元的“特殊党费”。
  旧皮箱里,有党支部号召捐款的一摞摞“特殊党费”和其他捐款收据。此外,还有民政部门、慈善部门开出的收据。张力文说,过党员生活时,兜里会装上一些钱,听到管理区党员群众因病因伤需要帮助的信息,如果党组织号召捐款,就好及时捐出去,如果没有号召捐款,会捐到民政部门和慈善部门,
  居民们都说,张力文心善。对街上偶尔遇见的流浪汉,特别是老弱病残,张力文从不吝啬他的同情心,每次都会慷慨相助。大家都说,张力文热心。有一次,他路过公安分局,得知大家在为患病民警捐款,主动捐了200元。
  2014年4月,屈家岭“爱在农谷志愿服务队”正式成立。万事开头难,作为全区第一家规范的公益性组织,服务队成立之初举步维艰。基于张老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,服务队聘请他担任服务队的总顾问。
  “穿上了‘红马甲’,就有一份责任!”
  张力文不顾自己年老体弱,四处奔波,通过自己的学生、部下、同事帮忙,多方协调,帮助服务队解决办公场所、办公桌椅、团体注册等实际困难。并经常带病参加服务队召开的会议、组织的活动。
  当年六一儿童节前,服务队决定开展一次爱心助学活动,经费问题一下子成了拦路虎。张力文得知后,带头捐款1000元,广大队员和社会各界踊跃捐献爱心。服务队用这批爱心捐款给留守儿童、孤残学生和贫困少儿准备了爱心礼品,屈家岭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公益活动“一炮打响”。
  这位义工队伍的“90后”,热心公益的义举一件接一件。
  此后每学期开学和六一儿童节之前,他都要从工资里面拿出一部分钱,力所能及帮助这些孩子;2014年底,张力文又主动找到服务队负责人,再次捐款1000元,为特困家庭购买春节物资;2016年春节前,张力文被屈家岭管理区文明办推举为首届“屈家岭好人”,政府奖励他500元,他又拿出500元,委托服务队把1000元钱捐给了困难群众。
  在屈家岭这块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上,“义工爷爷”带领义工群体践行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,用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化身为“中国农谷”的“精神文明名片”……
  大爱自有传承,大爱正在传承。
  爱因为传递,正变得更为璀璨!